10月16日至18日,第二届“高重子密度物理国际研讨会(PHD2025)”(The 2nd Workshop on Physicsat High Baryon Density)在华中师范大学桂苑宾馆顺利召开。本次研讨会由华中师范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牵头主办,清华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山东大学及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等多家国内顶尖高校与科研机构联合承办,汇聚全球智慧共探高重子密度物理领域前沿。
开幕式上,华中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陈迪明出席并致辞。他代表学校向远道而来的海内外嘉宾致以热烈欢迎,对大会的成功开幕表示诚挚祝贺,并引用“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强调:“科学技术是全人类的共同事业,唯有秉持开放合作理念,才能持续推动学术创新与技术进步。”

校党委副书记陈迪明致辞
陈迪明指出,当前国内外重离子大科学装置建设成果丰硕——德国CBM实验、俄罗斯NICA设施稳步推进,我国惠州强流离子加速器项目也在积极建设中,高重子密度物理已成为国际物理学界的研究热点。这一领域的探索不仅能深化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知,更为核物理、天体物理学等学科的应用拓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他表示,华中师范大学在该领域已形成显著优势,成为国际竞争与合作中的关键力量,学校将全力支持系列研讨会举办,期待通过会议进一步加强国内外核物理理论中心的协作,为我国高重子密度物理研究跻身国际前沿筑牢基础。
作为一场高水平学术交流盛会,本次研讨会以“高重子密度区域关键物理问题”为核心,聚焦领域内面临的挑战与发展机遇,为海内外科研人员搭建了思想碰撞与成果共享的平台。会议共吸引来自全球多个研究机构的近120位专家学者参会,大家围绕高重子密度物理领域的前沿成果与未来趋势展开深度交流。
本次研讨会由华中师范大学罗晓峰教授与清华大学庄鹏飞教授共同担任联合主席,并邀请多位国际知名学者作特邀报告,包括德国比勒菲尔德大学Frithjof Karsch教授、日本筑波大学Shinichi Esumi教授、德国重离子研究中心(GSI)Peter Senger教授、德国海德堡大学JanM.Pawlowski教授、德国法兰克福大学Joachim Stroth教授,以及国内高校与科研院所的顶尖专家。与会人员针对高重子密度区的量子色动力学(QCD)相变、核物质状态方程、系统演化动力学等关键科学问题,开展了深入研讨与热烈交流,展现出严谨务实的学术态度与勇于创新的科研精神。

会议合影

历经三天的精彩交流,本次研讨会在友好协作的氛围中圆满落幕,充分彰显了高能核物理领域蓬勃发展的活力,为全球该领域研究注入新动能。
据悉,华中师范大学是国内最早开展高能核物理研究的单位之一,其粒子物理研究所已发展成为全国高能核物理研究重镇。学校拥有“夸克物质及其探测技术”科技部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夸克与轻子物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硅像素芯片及其探测技术”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等一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平台。依托雄厚的科研基础,学校高能物理研究团队在夸克胶子等离子体性质、QCD相结构等相对论重离子碰撞物理研究中,取得了多项国际领先的成果,持续为我国高能物理学科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