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骅自2002年起至今和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BNL)保持了长期合作关系。在美国艾奥瓦州立大学ISU攻读并于2008年获
得理学博士学位期间,参加了BNL的RHIC国际合作实验组,主要物理研究集中在利用RHIC上的PHENIX实验提供的数据,研究高能
射流及其内部相关性,以获得 RHIC 产生的夸克胶子等离子体(QGP)的性质。同时还参与了PHENIX的硅顶点探测器(VTX)研发,
包括预研,申请书写作,芯片测试和组装,数据采集软件开发,和2008年在美国费米国家实验室FNAL进行的束流测试。之后在2009
年至2012年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UIC任博士后,并于2012年10月回国在华中师范大学担任副教授至今,同时继续同BNL-
RHIC保持合作,每年经常性地访问RHIC国际实验组,并继续利用RHIC上的STAR实验数据从事物理分析。在2014年9月新加入LHC-
ALICE国际实验组,在继续进行高能喷注相关的物理研究的同时,也参与了华中师范大学新成立的硅实验室工作。该实验室目前正
参与LHC-ALICE的下一代硅径迹探测器(ITS)的升级工作。
教育经历(按时间倒排序):
2001/8 – 2008/5,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Iowa State University),核物理,博士,Ph.D.
1995/9 - 2000/7,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士。
工作经历(科研与学术工作经历,按时间倒序排序):
2013/1 - 至今,华中师范大学,物理学院,副教授
2009/1 – 2012/8,美国伊利诺州大学芝加哥分校(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Chicago),物理系,博士后。
2008/5 – 2008/12,美国艾奥瓦州立大学(Iowa State University),物理和天文学系,博士后
主持或参加科研项目及人才计划项目情况(按时间倒序排序):
项目类别、批准号、名称、研究起止年月、获资助金额、项目状态(已结题或在研等)、主持或参加。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1305072,RHIC能量扫描项目中心边缘碰撞可识别强子产额比的实验研究,2014/01-2016/12,22万,在研,主持。退出
2、科技部973项目,2014CB845404,高温高密核物质形态研究,(子课题)RHIC中的喷注能量损失及其介质响应研究,子课题前两年预算172万,在研,参加。
代表性文章(最近五年):
[1] Phys. Rev. C 87 (2013) 44903 “Studies of di-jets in Au+Au collisions using angular correlations with respect to back-to-back leading hadrons"
[2] Phys. Rev. C 83 (2011) 061901 “Experimental studies of di-jet survival and surface emission bias in Au+Au collisions via angular correlations with respect to back-to-back leading hadrons"